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的区别

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的区别

在金融投资领域,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是两种常见的资产估值技巧。它们在计算理财产品收益时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投资策略和市场环境。这篇文章小编将详细探讨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的区别,帮助投资者更好地领悟这两种技巧的优缺点。

一、摊余成本法的定义

摊余成本法是一种将底层资产在一定时期内的收益平摊至每日来计算的技巧。通常用于固定收益类资产,尤其是债券。例如,假设某理财产品投资了一年期利率为3.65%的债券A,价格为100元。在一年后,每张债券可以获得3.65元的利息。按照摊余成本法计算,这些利息会被平摊到365天,每天的账面收益为3.65/365=0.01元。

二、市值法的定义

与摊余成本法不同,市值法会将底层资产价格的变动及时反映到产品的净值波动上。继续以债券A为例,若其在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市值法会根据当前市场价格调整理财产品的净值。当债券A价格下跌时,产品的净值也会随之下跌。这种技巧能够更真诚地反映市场状况,但也可能导致投资者面临较大的短期波动。

三、两者的主要区别

1. 收益计算方式:摊余成本法通过平摊收益,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收益曲线,而市值法则根据市场价格波动,导致净值波动较大。

2. 适用资产类型:摊余成本法主要适用于固定收益类资产,尤其是债券;而市值法则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资产,尤其是那些在市场上活跃交易的资产。

3. 投资者感受:使用摊余成本法的产品通常给投资者一种“保本保息”的错觉,收益走势平滑,适合追求稳健的投资者。而市值法则可能让投资者在短期内感受到较大的波动,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

四、摊余成本法的回归

近年来,随着资管新规的实施,许多理财产品转向市值法估值。然而,摊余成本法在某些情况下又重新回归市场。尤其是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时期,理财公司为了稳定客户信心,推出了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新产品。这些产品通常是现金管理类或封闭式产品,旨在提供更为平稳的收益体验。

五、投资者的选择

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使用摊余成本法的理财产品时,需要注意其收益曲线虽然平稳,但并不代表没有风险。真正决定盈亏的影响是底层资产的运行情况。因此,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投资者应仔细评估产品的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避免盲目跟风。

拓展资料

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投资需求和市场环境。摊余成本法提供了平稳的收益体验,适合追求稳健的投资者;而市值法则更能反映市场真诚情况,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投资者应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做出明智的决策。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